發表文章

歷屆總統選舉‧得票數比較|GM政治

⛄ 關於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十個小知識或冷知識。 ❶  1996年(民國85年)第一次舉行總統直選,選出第九屆中華民國總統與副總統。 ❷ 1996年舉行總統選舉時,我國 人口 只有2131萬。 四年後變成 2213萬。 再四年變成2257萬。然後是2293萬→2322萬 →2348萬 →2360萬。 ❸  宋楚瑜參加五次總統選舉,四次競逐總統,一次競逐副總統。從來沒有贏過,勝率0%。 ❹ 連戰參加三次總統選舉,兩次競逐總統,一次競逐副總統。但只贏過副總統。 ❺ 蔡英文三次參選,後面兩次當選,每次結果都比上一次好。勝率67%。 ❻ 陳水扁和馬英九兩次參選總統,兩次都當選。勝率100%。  ❼ 李登輝是唯一曾透過間接選舉(國民大會)和直接選舉(全國人民)當選的總統。李登輝在 蔣經國逝世後( 1988年)繼任總統。1990年獲得國民黨提名並於國民大會投票後當選。1996再次獲得國民黨提名並經全民投票後當選。 ❽ 呂秀蓮是第一個參選並當選副總統的女性。蔡英文是第一個參選與當選總統的女性。 ❾ 陳水扁是49歲當選總統,李登輝73歲當選總統,分別為最年輕與最老的民選總統。 ❿ 目前所有總統當選人都為國民黨籍或民進黨籍。 📈 下面的表格是臺灣歷屆總統大選(1996-2020)各候選人的得票數、得票率、催票率,點擊欄位名稱可以依照數字大小排序(淺藍色的部分)。 「催票率」指的是在全體選民中,投給特定候選人的票數,這個指標能呈現候選人在所有選民中的吸票能力,也更適合分析各次選舉的政黨板塊移動。詳細請看 葉高華的這篇文章 。 年份 當選 政黨 候選人 得票數 得票率 (得票數/有效票數) 催票率 (得票數/選舉人數) 1996 • 國民 李登輝-連戰 5813699 54.00% 40.62% 1996 民進 彭明敏-謝長廷 2274586 21.13% 15.89% 1996 無 林洋港-郝柏村 1603790 14.90% 11.20%

中國民國「首」長地圖|GM地圖

圖片
🥗 前陣子在臉書上看到有人做出一張歐洲地圖,每個國家都填滿領導人的頭的照片,形成一張幾十個頭組成的歐洲「首長」地圖 (Heads of State of  Europe) 連結 。 於是我自己就也做了一張。「首長」當然是取中文的雙關,一來有領導者的意思,二來「首」也有頭的意思。疫情當頭,四個中央首長特別放入陳時中部長。 🌐 中國民國「首」長地圖

美國50州行政區圖‧各州人口面積統計|GM地圖

圖片
🌐 美國50州行政區圖 更高畫質版本地圖  連結 🌐 美國海外2州行政區圖 高畫質版本地圖  連結 ⛄ 關於美國50州行政區的十個小知識或冷知識。 ❶ 美國首都的正式名稱為 哥倫比亞特區 District of Columbia,俗稱華府、華盛頓特區。 ❷ 羅德島州的全名是 羅德島與普洛威頓斯莊園州 State of Rhode Island and Providence Plantations。這是名稱最長的州。 ❸ 羅德島州是最小的州,只有大約4000平方公里,大小相當於臺灣的南投縣。 ❹ 羅德島州不是一座島,它與美國本土相連。 ❺ 加州 就是 加利福尼亞州;賓州 就是 賓夕法尼亞州;麻州 就是 麻薩諸塞州。德州 是 德克薩斯州 (不是德拉瓦州);佛州 是 佛羅里達州 (不是佛蒙特州)。 ❻ 美國國旗上的十三道紅白條紋,指的是18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的十三塊殖民地,後來成為美國獨立的創始成員。這十三州有:新罕布夏、麻薩諸塞、紐約、康乃狄克、羅德島、賓夕法尼亞、紐澤西、馬里蘭、德拉瓦、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喬治亞。 ❼ 肯德基 創立於 肯塔基州,品牌名稱KFC (Kentucky Fried Chicken) 就是肯塔基州炸雞的意思。目前肯德基全球總部也設於此地。🍗 ❽ 最多鄰居的州是 密蘇里州 和 田納西州,它們各自與八個州接壤。 ❾ 在美國西南部有一個「四州交界處」,這是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猶他州的交界點,也是全美唯一的四州交界點。 ❿ 如果臺灣是美國的一州,人口數可以排在第三名,土地面積則是倒數第十名。 📈 下面的表格是美國各州2019年推估人口數和土地面積,點擊欄位名稱可以依照數字大小排序(淺藍色的部分)。 中文州名 英文簡稱 英文州名 2019年 人口推估 (萬人) 土地面積 (萬平方公里) 阿拉巴馬州 AL Alabama 490 13.6 阿拉斯加州 AK Alaska 73 172.3 亞利桑那州 AZ Arizona

帝國的思考‧讀書筆記|GM閱讀

圖片
📚 《帝國的思考》 ── 日本帝國對臺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 松田京子 著作 2014年 周俊宇 翻譯 2019年 衛城、遠足文化出版 💊 《帝國的思考》是十篇學術論文改寫而成的學術著作,論述日本帝國對臺灣原住民的想像再現和政策實踐,並進一步探討背後的意識形態。作者參照過去的研究成果,考察歷史文獻和新聞報導等,從1895年領臺之初逐漸過渡到1930年代的原住民觀光政策,重建這段期間日本帝國治理臺灣的思想框架,並反思其導致的結果。 🏺 這是「區域地理」課程的指定閱讀,必須特別思考每份閱讀展示的區域是什麼?這本書特別強調「再現」的理解方式,因此,我大概歸結出兩種 日本帝國對於原住民生活空間的想像 。 ❶ 「帝國威力不及的區域」。這種帝國想像意味著,國家必須討伐原住民部落,把土地和人收歸到國家體制之下。殖民政府使用隘勇線來框限番地,設置隘寮作為管控哨,聘任隘勇擔任警備員,並在線上設置通電的防禦柵欄。這些措施一方面彰顯帝國的威力和控制權,另一方面宣示,原住民自主生活的形式,並沒有存在的空間。 ❷ 「原始純真的境地」。帝國把原住民想像成一群「沒有歷史」的人,保存了(好像不曾改變的)原始藝術,包含建築和器具、舞蹈和歌曲。這些文化性的特質和原始自然風景結合在一起,被殖民者認為具有陶冶性情的功能。因此原住民的生活場域成為觀光體驗的「國立公園」。 💊 CH.1 1895年日本取得第一塊海外殖民地──臺灣,但軍隊渡海登陸之後遭遇許多武裝反抗,戰死或病死的日軍人數約4500人(甲午戰爭為約13000人),對帝國來說代價相當慘烈,可稱為領臺戰爭。此時的日本媒體將臺灣人表現為「野蠻、低級」的敵人,藉此能合理化日軍的暴力行動。這種為了「統治方便」的再現形式,延續整個日治時期。 CH.3 伊能嘉矩是從殖民初期就開始長時間調查臺灣原住民的重要官僚,他在日本接受人類學的學術訓練,到臺灣展開廣泛的田野工作。他的種族見解也成為總督府施政的重要參考。 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當道的時期,他抱持著進化論的觀點看待臺灣歷史。他認為,熟番受中華文化影響而比較文明、更為開化,因此能在番人的生存競爭中勝過生番,取得比較好的土地。相對來說,漢人又比熟番有更高的競爭力。 伊能嘉矩進而批評清國政府不管理生番,他認為日本應該扛起這個「責任」,積極教化臺灣原住民,引導

番頭家‧讀書筆記|GM閱讀

圖片
📚 《番頭家》 ── 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柯志明 著作 2001年初版 2011年四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 🥗 回想國高中歷史課本的內容,強調清初統治臺灣的政策比較消極,以「為防而治」為主軸。這導致一個錯誤的印象,好像清廷除了頒佈渡臺禁令之外,什麼都沒做,也什麼都不想做。《番頭家》打破了這樣的成見。事實上,大清國的皇帝和官員持續花費許多心力在統治臺灣。 💊 《番頭家》是一部學術專著,討論清代初期至中期治理臺灣熟番的政策。作者從過去的研究成果為出發點,考察歷史資料,重建清廷的治理邏輯,並研究其衍生的社會效果。 學界對於清代臺灣平埔族土地所有權的理解,主要可分為兩種觀點。 ❶以邵式柏(John Robert Shepherd)為代表的「統治經濟說」。他認為清廷並不是完全消極治理忽視臺灣。相反的,國家政權在理性計算各種統治策略之後,為了降低治理成本,選擇順應熟番,承認並保護熟番的原有領地直至清末。 ❷以施添福為代表的「國家剝削說」。清廷為了追求利益極大化而嚴苛剝削熟番,課以重稅與勞役,使熟番生活日漸貧困。儘管清廷在政策上保護土地所有權,卻缺乏積極的作為,使得熟番土地逐步流失並流離失所,被迫遷徙他處。 作者詳盡分析這兩類對立的研究成果,並提出相當嚴厲的批判。他認為邵式柏的研究成果與事實不符,熟番的土地在乾隆初期已經大量流失,並未持有至清末。施添福的見解則難以解釋乾隆中後期積極保護熟番地的措施。因此,作者以以自身的研究成果論證新的見解「族群政治說」。 ◼️ 清代初期至中期治理臺灣的主軸確實是「為防而治」,長期實施「漢番隔離」的政策,不願納管番地,也不樂見漢人擴張墾地,以避免漢人壯大勢力影響政權穩固。康熙時期朝廷劃界封山,並設法維持熟番傳統的生活方式,期望以此限制漢人的生活範圍。這反映了清廷的政策理想是降低治理成本而非擴大稅收。 在康熙時期清廷就已訂立土地制度,意圖保障熟番的土地不流失到漢人手中。不過,清廷實際上並未積極執行,漢人仍能透過各種方式逐步取得土地。到了乾隆初期以前,熟番地幾乎已流失殆盡,成為漢人的墾區。 乾隆中後期,清廷決定啟用「三層制」的結構積極治理──以「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其中」的空間配置,將失去土地的熟番重新安置在番界附近的土地。這項政策的目的是,隔離生番與漢人,防止漢人

掛在地圖上的狂想者‧讀書筆記|GM閱讀

圖片
📚 《掛在地圖上的狂想者》 ── 幾條線、幾種色、幾個點,一個既大又小、既圓又扁的秘密世界 Maphead: Carting the Wide, Weird World of Geography Wonks Ken Jennings 著作 2011年 李淑珺 翻譯 2013年 臉譜、城邦文化出版 💊 《掛在地圖上的狂想者》書名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可以推知與地圖相關。這本書的作者熱愛地理,也是個地圖迷。他用十二篇文章談他從小喜歡地理的成長經歷,談他對地圖設計的看法,談美國學生的地理知識競賽,談旅遊,談什麼是「地理」。 🌟 讀這本書最有趣的感覺是,他能夠喚起兒時的記憶,而且頓然發現,原來當時的我不是孤單一個人。還記得小時候偶爾會翻閱聖經,看聖經的第一個字是什麼,還有最後一個字是什麼。(答案:起初;阿們) 文字看久了也無聊,當然會翻到最後面看地圖。相較於整本聖經都用超薄的聖經紙,地圖這幾頁的紙質特別厚,而且是彩色印刷。地圖呈現以色列附近的區域、保羅前往羅馬宣教的路線。當時完全不知道地圖畫的地方到底在世界的哪裡,上面全都是陌生的地名,除了聖經故事常聽到的「耶路撒冷、紅海、羅馬」之外。 沒想到,看聖經地圖這件事,同樣也發生在兩百年前的小孩子身上。 📖 p22 對大多數為維多亞時代的兒童而言,他們的第一幅地圖,通常是在家裡或學校裡的聖經上第一頁的地圖,因為「聖地」的地圖經常是浩瀚的「出生」或「看哪」等古語的汪洋裡,唯一彩色的一頁。 🌟 熱愛地圖或地理這件事,多半都是在小時候達到顛峰,隨著年歲漸長,因為各種原因而逐漸成為塵封的記憶。國小時我時常翻閱寰宇地理百科,國中吃午餐時我通常都是一個人端詳地理課本的地圖,到了高中就漸漸不再做這件浪漫的事。如果這個情況再延續下去,或許我也會有和作者一樣的經歷。 他說,他至今仍還能記得蒲隆地和千里達與托巴哥的首都名稱,卻會搞錯斯洛伐克和烏克蘭的首都。因為這些國家是冷戰結束後才形成的新國家,而那時,他已經不再是「愛背誦地圖的九歲大孩子了!」(p23) 最後以書中這兩段引文作結。現在,我持續喜愛地圖、欣賞地圖、創作地圖。 📖 p19 我喜愛地圖,除了因為它們可以說明關於真實世界的資訊之外,也是因為它們呈現的秩序與細節。一張好的地圖不只能實用地重現某個地方;它本身就是一個美

棄教還是殉教?《沉默》與《卡拉馬佐夫兄弟》的觀點|GM閱讀

🚥本文會討論到小說劇情。 🥗 宗教自由是近代民主社會保障的價值,然而綜觀歷史可以發現宗教迫害在世界上更為常見。與官方擁有不同信仰的信徒們應該如何面對以宗教為名義的壓迫,便成了宗教學者重要的爭辯。 「棄教」是在公開場合宣示自己脫離信仰,甚至以身體行動證明口頭宣示,如腳踏耶穌的圖像、擊毀佛像等。當權者為了強制信徒棄教,有時會威脅要殺害他們的生命,殺一儆百動搖其他信徒的心志,對當權者來說更是再好不過。但教徒也有可能選擇選擇不棄教,以死明志表現堅定的信仰,也就是「殉教」。 棄教與殉教是許多文學作品的題材。讀了兩本小說《沉默》、《卡拉馬佐夫兄弟》之後,我對這個議題因此特別有感覺。以下就整理分析這兩本書的觀點。 日本小說《沉默》 📚 《沉默》 遠藤周作 著作 1966年 林水福 翻譯 立緒文化出版 二版 2017年 💊 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長篇小說《沉默》以16世紀末日本政府迫害天主教徒為背景,書寫葡萄牙傳教士的行動與反思。隨著歐洲商業船隊開闢出前往東亞的貿易網絡,傳教士也隨之進入日本傳教。但豐臣秀吉與德川幕府掌政後都選擇迫害天主教徒,驅逐天主教神職人員、屠殺或嚴酷對待各地信徒。 1630年代,在日本傳教長達三十年的費雷拉教父宣誓棄教,消息傳回葡萄牙令所有人都震驚。他的學生們,洛特里哥和卡爾倍,不相信教父會在異教徒面前屈服,反而應該要光榮殉教視死如歸。因此,他們決定前往日本傳教並調查真相。 兩人抵達日本長崎附近的漁村,接觸當地秘密信教的村落居民,並以司祭的身分為他們提供信仰服務,施洗、聆聽告解、舉行彌撒等。不久之後消息走露,政府開始拘捕村民,要求他們公開棄教,踩踏基督的聖像、對著聖像吐沫咒罵。無法通過考驗的信徒們成為階下囚,並在遊街示眾後承受「水磔」酷刑──於潮汐之間溺斃。 然而,令洛特里哥訝異的是,殉教的當下未如傳說中一般「天空布滿光輝、天使吹奏喇叭、靈魂升入天國」,反而是信徒唱著天主教歌曲,漸漸力竭而呻吟,海浪不斷拍打信徒的軀體,直到淹過木樁氣絕而亡。海洋在此沉默不語,神也沉默不語,「神對人們的悲嘆聲仍然無動於衷」(p.73)。 兩名司祭隨後也開始逃亡。洛特里哥開始疑惑神為何「沉默」,甚至質疑神是否真實存在,但他選擇轉移注意力遠離這些「錯誤的」思緒。後來,洛特里哥被信徒出賣,於監獄中持續思索信仰的疑問,他見到他的

分崩離析‧讀書筆記|GM閱讀

圖片
📚 《分崩離析》 Things Fall Apart Chinua Achebe 著作 1958年 黃女玲 翻譯 2014年 遠流出版 🚥本文會討論到小說劇情。 💊 《分崩離析》是一部長篇小說,敘寫非洲傳統部落受到殖民勢力和基督教衝擊而「分崩離析」。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描述烏默非亞宗族的文化,包含部落的傳統信仰、農業生產、婚喪儀式、秩序規矩、性別與權力等。同時也從許多事件認識主角歐康闊的性格,以及他與家人的關係。 一開始實在看不出故事要往哪個方向前進,直到後半段情節才走向劇烈的衝突。英國傳教士帶著經濟和軍事力量進入烏默非亞,改變宗族內的人際關係,鬆動原來的社會秩序。最後,歐康闊爭勝主戰的性格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悲劇。可以猜想部落和傳統文化也將走上相同的命運。 🌟 在這一本小說裡我看見的是,英國殖民勢力以軍事和經濟優勢作為後盾,鎖定那些無法在傳統社會得到認同的族人,透過宗教信仰的破口,一步步征服、分化、收編傳統部落。傳統部落也沒有眼睜睜地看著宗族分裂,而是在持續的衝撞與忍耐中掙扎度過,但最後仍沒有足夠的力量反抗,只得走向認命妥協的結局。 遠藤周作的小說《沉默》則可以看見情境相反的故事。葡萄牙的傳教士前往日本宣教,卻受到日本政府的強力掃蕩壓制。有些本地的教徒和傳教士在政府的折磨虐待之後被迫棄教,公開宣示耶穌不是神。也有些人選擇就此殉教,將永恆的生命寄託於死後世界。 人們有一種焦慮,源自於自己根深蒂固相信的價值觀,被他人否定。在前面兩種異文化衝突的環境裡,可以想像幾乎所有人都焦慮不安。人們所信奉的傳統、不可更動的價值觀,竟然被外來的他者大力否定;有些人經過長期的徬徨與糾結之後,決定放棄原有的宗教觀,以其他信仰取而代之;另也有些人在改宗之後,接收到來自傳統的壓力被迫再改回去。 在這場文化勢力的交流與對壘之中,人的自我主體性被忽視。更難過的是,當掌控文化話語權的其中一方擁有支配另一方的權力,無論是軍事暴力或經濟宰制,人們都被迫面臨不自由的約束。《分崩離析》揭示了傳教士/殖民者的暴力,《沉默》則展現本土政治權威的壓迫管制。儘管兩者的權力位階相反,卻都引發一連串的慘劇。 所有文化和價值觀都是在不斷變動和挑戰中成形,我們不可能為了防止衝突而禁止文化互動。但至少我期待,無論是誰

下一個家在何方?‧讀書筆記|GM閱讀

圖片
📚 《下一個家在何方?》 ── 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Matthew Desmond  著作 2017年 胡訢諄、鄭煥昇 翻譯 2017年 時報文化出版 💊 《下一個家在何方?》這本書描寫美國城市密爾瓦基(Milwaukee)的驅離現象。在美國,當租屋者付不出租金,房東可以到法院申請驅離,強制租客搬離房屋。房客的家當不是收進搬家公司的倉庫,就是直接堆放在馬路上。或是租客也可以早點搬離,在滿滿的壓力之下尋找另一個安身之處。 驅離的現象反映了社會問題,高房價、低薪資、犯罪、貧窮、族裔不平等、教育和法律資源不均;同時也製造了社會問題,家庭不穩定、階級複製、。而這樣的現象,在密爾瓦基乃至於美國所有城市都不罕見。作者從多種角度考察城市的租屋生態,長時間調查記錄相關人事景物。 ❶房東用低品質的房屋向貧窮者收取高額的租金,再收購更多的房屋,把持整個房屋市場。只要房客積欠租金,房東就上法院申請強制驅離,房客也毫無招架之力只得離開。房東和房客難以維持良好的關係,房東把房屋當作財產,他們自稱收租不順就有周轉不靈的問題,只得選擇用法律保護自己。 ❷遭到驅離的租屋者多半沒有穩定的收入,有些家庭(許多是單親家庭)更帶著好幾個待養育的小孩。他們終日找工作賺錢,卻有七成收入需要花在破爛房屋的租金上,能過著貧困拮据的生活。身上的犯罪前科和遭到驅離的紀錄更讓他們處處受限,難以尋找適當的工作,或一間舒適且負擔的起的房屋。在批評別人不努力之前,必須先同理他們別無選擇的處境。 📖 p338當有天你看到自己的家就討厭、對自己的家充滿無力感,但卻又得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砸在上面的時候,你就會越來越不去想自己的事情。 ❸官方端出了住房和社會福利政策,還有社工師協助關懷輔導,這些措施確實能補貼和照顧貧窮者的生活所需,卻仍就難以協助他們真正脫貧。社福團體和教會也提供協助,無論是短暫的居住空間、飲食、生活用品、金錢。但他們卻也目睹貧困者的奢侈行為,不免自我質疑這些協助是否有意義。 什麼樣的奢侈行為?有個貧困的租屋者在月初領到政府發放的食物券之後,直接拿去購買龍蝦飽餐一頓,之後卻必須依靠救濟度日。在外人看來這種極端不理性的消費行為,說難聽些,他們窮也是窮得

為什麼國會選舉愛用蜂窩地圖?|GM政治

圖片
什麼是蜂窩地圖?為什麼用蜂窩地圖? 呈現選舉結果的地圖有非常多種,下面2019年英國國會選舉結果的圖片呈現了其中三種。中間 Constituency View 就是 蜂窩地圖 ,這是由一顆顆六角形拼成特定圖案的地圖,英文則稱為 六角形地圖hexagon map 。左圖 Geographic view 是最傳統的選舉地圖,右圖 Population View 則是依照人口數量改變選區面積的 變形地圖/面積變量地圖 cartogram。 圖片來源: https://worldmapper.org/maps/gbr-politics-election-2019/ 如果單純閱讀左邊的傳統地圖,我們會以為英國國會最重要的政黨是藍色的保守黨和黃色的蘇格蘭民族黨,紅色的工黨則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但如果再看到中間的蜂窩地圖就會發現工黨才是席次第二多的政黨,保守黨的優勢幅度也沒有看起來那麼大。 因此,比較這三張地圖之後可以發現,傳統選舉地圖會因為各個選區面積的差異,扭曲各個政黨在國會的實質影響力。都會地區的選舉區面積較小但數量眾多,導致傳統地圖縮小都會地區、放大鄉村地區的席次影響力。而工黨的優勢選區多半在都會地區,也就使得它的重要性被低估。 蜂窩地圖的優勢便在於讓每個席次的大小相同,一顆六角形就是一席立委,比起傳統地圖更真實呈現各個政黨在國會的影響力。不過相對來說,蜂窩地圖就無法像傳統一樣表現實質的地理空間資訊,如果沒有註解,讀者很難對應真實的地理位置。 同樣能夠表現實質影響力的還有變形地圖,這種地圖可以依據人口數重新調整每個選區的面積,也就是放大都會選區,縮小鄉村選區。不過,許多媒體和資料視覺化者仍然喜愛蜂窩地圖,其中一個原因是變形地圖比較醜,也不容易美術編輯,而且還需要使用地理資訊系統才能完成。 蜂窩地圖看起來和諧漂亮,六角形不像圓形無法密合,也不像正方形僵硬死板,能夠更自由的拼出想像中的圖案。小小的缺點是,相同尺寸的六角形密集排列可能對有「密集恐懼症」的讀者產生不適。 蜂窩地圖最適合呈現單一席次選舉的結果,英國是最經典的例子。英國國會650個席次都是單一選區制,每個選區都只選出一席議員,恰好能使用650個六角形拼出英國的形狀,表現整體國會選舉的結果。 臺灣立法院有113席立委,其中73席是單一選區,6席

誰投給他們?歷屆總統選舉‧縣市得票|GM政治

圖片
2016年第14任總統選舉 各縣市得票結果 民進黨在絕大部份的縣市領先國民黨。 2012年第13任總統選舉 各縣市得票結果 國民黨在台北贏30萬,新北和桃園各贏20萬,台中贏10萬。 民進黨在台南贏20萬,高雄贏15萬。 2008年第12任總統選舉 各縣市得票結果 國民黨北部超級大贏,光是雙北市就贏100萬票。 中部也大贏,南部打平。 2004年第11任總統選舉 各縣市得票結果 2000年第10任總統選舉 各縣市得票結果 1996年第9任總統選舉 各縣市得票結果 延伸閱讀 ﹥  歷屆總統選舉‧得票數比較

歷屆立委選舉結果‧蜂窩地圖|GM政治

圖片
什麼是蜂窩地圖?這是一種由多個六角形拼成的地圖,比起傳統地圖更能夠 真實呈現各個政黨在國會的影響力。詳細介紹請看   為什麼國會選舉愛用蜂窩地圖?|GM政治 立委選舉蜂窩地圖 下面是我國國會選舉蜂窩地圖。從第七次修憲改變選舉制度以來,臺灣每四年舉行一次立法委員選舉,目前已完成四次選舉,分別是2008、2012、2016、2020年。前三次選舉各單一席次選舉區涵蓋的範圍相同,2020年的選舉因為實施選區重劃,新竹縣和台南市的區域立委增加一席,高雄市和屏東縣則減少一席。 第十屆立委選舉 2020年1月11日 第九屆立委選舉 2016年1月16日 這次選舉民進黨大幅成長,除了在濁水溪以南21席全勝之外,北部的新北桃園也大有斬獲,區域立委席次來到50席,加上不分區18席,首度在國會取得絕對優勢。時代力量除了拿下3個選區,也在不分區拿到2席,成為一大亮點。國民黨席次近乎減半剩下35席。 第八屆立委選舉 2012年1月14日 這次選舉可以看見許多選區翻綠,民進黨贏得27席,比上次翻倍成長。不分區立委小黨大有斬獲,台聯和親民黨各拿下3席和2席,國民黨只得到16席並未過半。整體來說,國民黨依然占有絕對優勢,區域立委79席掌握了48席,加上不分區便可以穩穩過半。 第七屆立委選舉 2008年1月12日 這次選舉是國民黨聲勢空前鼎盛的一次,雲林以北45個選區,國民黨狂掃42席,民進黨只有在臺北縣的三重蘆洲保住2席。區域立委79席,國民黨就拿下61席,不需要靠不分區就可以過半。民進黨區域立委只選上13席,甚至比不分區立委14席還少,台南5席全上。 更多資訊 >   為什麼國會選舉愛用蜂窩地圖?|GM政治 >  立委名單選區對照‧不分區立委名單|GM政治 >  2016立委選區地圖 >  2020立委選區地圖 臺灣選舉蜂窩地圖的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張地圖時,有別於網路媒體製作的版本,我盡量讓各縣市和選區的空間配置符合實際的地理位置,海線選區靠海,山線選區往內部移動。不分區立委是由全國選民共同選出,因此放在臺灣正中央的位置,也正好補足臺灣東部縣市席次較少的形狀缺口。 為什麼台北市會靠海呢?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席次數量非常多,設計上難以讓新北市圍繞台北市,為了要強調各選區的相對位置

濁水溪三百年‧讀書筆記|GM閱讀

圖片
📚 《濁水溪三百年》 ──歷史.社會.環境 張素玢 著作 衛城出版 2014年 🥗 在看臺鐵地圖的時候你可曾想過,中南部的鐵路都是蓋在平原的中線上,但為什麼只有彰化的鐵路是沿著八卦山下,從彰化市一直走到二水,過了濁水溪才再彎回雲林平原。 關鍵就是濁水溪。濁水溪的河面寬達數公里,跨越此河的工程相當艱鉅,因此鐵路路線就往中上游移動,來到河面最窄的二水,1907年濁水溪橋完工。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 除了鐵路,公路部分也有相似的情況。在日本殖民時期政府就已經開始興建連絡雲林西螺和彰化溪州的公路橋梁,但隨著戰爭爆發而停擺。直到戰後在美援協助建設下,西螺大橋才在1952年完工。在當時是僅次於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 💊 《濁水溪三百年》討論濁水溪流域的歷史發展、產業變遷、環境問題。這本書不以歷史作為主要軸線,而是用六個主題「洪水、治水、邊際土地、社會運動、後米糖農業、水資源利用」相互串連。這一系列內容能夠幫助讀者拼湊出濁水溪平原的發展圖像,也能根據作者提供的資訊按圖索驥,進一步搜索研究。 我覺得最有趣的部份是「後米糖農業」這一章。濁水溪兩岸的稻米與蔗糖,是臺灣從戰後到1970年代最重要的外匯來源。不過,於此同時也有幾項經濟作物非常興盛:洋菇、蘆筍、葡萄。臺灣的洋菇出口量在1977年達到世界第一,到了1980年代後才轉趨沒落。由於我沒有經歷過農業為首的時代,很難想像「臺灣曾經是洋菇王國!」這本書有許多這類的有趣知識,讀來令人眼睛一亮。 🏺 濁水溪除了是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也同時是沿岸平原災害來源。由於臺灣夏季常有大量降水,濁水溪在歷史上便曾經多次氾濫甚至河川改道。日本殖民政府因此實施護岸堤防等工程,也啟動山林資源調查,企圖雙管齊下「治山又治水,來駕馭這條桀驁不馴的河流」(p52)。 我不太認同作者這裡的敘述,他在第二章把山和河當成需要被「治」的問題,解決方案是保護山林,以及避免原住民砍伐。這是一個以平地漢人為中心的觀點。河川氾濫之所以成為「問題」,之所以危害生命財產安全,是因為人們圍河造田,把自己的生命和財產放在河灘地,導致土地超限利用。本書沒有看見這方面的反思,是稍微可惜之處。 這本書名為《濁水溪三百年》,但幾乎所有的論述都聚焦在下游的平地漢人農業社會,比較少討論到河川中上游的人民、森林、水庫等

立委名單選區對照‧不分區立委名單|GM政治

圖片
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總共經歷四次大選,一次選區重劃。這裡摘要整理一下各選區的選舉結果。 搭配選舉區地圖看更清楚! 2016立委選區劃分 、 2020立委選區劃分 。2008年、2012、2016年三次選舉的選區劃分範圍相同,只有名稱不同。2020年是重新劃分選區後首次選舉。 全國不分區34席 區域選區79席 ⊳單一選區(小選區)73席 ⊳複數選區(原住民)6席 ⊳⊳平地、山地原住民各3席 各政黨顏色 中國國民黨 民主進步黨 台灣民眾黨 台灣基進 台灣團結聯盟 時代力量 親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 無黨籍 小字:地方選區的立委中途離職,舉行補選當選的立委。 臺北市第1-8選舉區 2008、2012、2016、2020 ◾臺北市1 ( 北投士林) 丁守中 丁守中 吳思瑤   吳思瑤 ◾臺北市2 ( 士林大同) 周守訓 姚文智 姚文智   何志偉     何志偉 ◾臺北市3 ( 中山松山 ) 蔣孝嚴 羅淑蕾 蔣萬安 蔣萬安 ◾臺北市4 ( 內湖南港 ) 蔡正元 蔡正元 李彥秀 高嘉瑜 ◾臺北市5 ( 萬華中正 ) 林郁方 林郁方 林昶佐   林昶佐 ◾臺北市6 ( 大安) 李慶安  蔣乃辛 蔣乃辛 蔣乃辛 林奕華 ◾臺北市7 ( 信義松山) 費鴻泰 費鴻泰 費鴻泰 費鴻泰 ◾臺北市8 ( 文山中正) 賴士葆 賴士葆 賴士葆 賴士葆 新北市第01-12選舉區 2008 →  [選區改名]2012、2016、2020 ◾臺北縣1→ 新北市1(淡水林口...) 吳育昇 吳育昇 呂孫綾 洪孟楷 ◾臺北縣2→ 新北市2(蘆洲五股...) 林淑芬 林淑芬 林淑芬 林淑芬 ◾臺北縣3→ 新北市3(三重部份) 余天 高志鵬 高志鵬  余天 余天 ◾臺北縣4→ 新北市4(新莊部份) 李鴻鈞 李鴻鈞 吳秉叡 吳秉叡 ◾臺北縣5→ 新北市5(樹林鶯歌...) 黃志雄 黃志雄 蘇巧慧 蘇巧慧 ◾臺北縣6→ 新北市6(板橋西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