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業的起源‧整理分享|GM綜合


🍲
國高中歷史課通常會依照這樣的順序開場【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人類從打製石器到磨製石器到製作陶器到使用鐵器,從採集漁獵到農耕放牧,人類文明快樂地向前走。尤其是「新石器革命」更讓人類以農業為生並從此定居下來,各大燦爛的文明隨之展開,文字、技術、階級、國家逐步成形。

最近讀了好幾本「農業起源」相關主題的書籍,內容都直接打破前面敘述的文明想像。這些書的結論是:❶早在農業開始前就有人類定居生活。❷農耕不是一場短時間完成或翻天覆地的革命,而是數千年間人與環境相互馴化的過程。❸農業不是所有人類趨之若鶩的生存策略,採集狩獵有許多超讚的優點。

❶以採集或狩獵為生的人類,高度仰賴自然資源,因此有些族群會不斷移動遷居,尋找合適的生活環境。但在自然資源豐富的濕地與氾濫平原,通常定居就能滿足生活所需。依據考古學研究來看,人類在12000年前就已經有定居的跡象,但一直到9000年才開始有栽培植物的跡象。

❷農業不是瞬間完成的發明。事實上如何定義農業開始也相當困難,因為馴化植物是長達數千年的過程。最早的耕作可能是在無意間收穫後得到啟發,接著才開始進行有意識的投入勞力增加收成,但初期的農業只不過是作為採集狩獵生活的補充食物來源。

澳洲原住民在食用山芋之後會把莖葉放回土壤中,讓山芋持續生長,但他們不會費心照料。這或許不算是農業生產,卻可以理解成耕作行為的原型。由此可知初期的農業生產相對輕鬆不太費力。

❸若是以採集狩獵維生,當天取得多少食物,當天就能直接享用。可是依靠農業耕作卻需要長時間的辛勞與等待,還需要有儲存糧食的空間和技術。兩種生活都有風險,一種是怕找不到食物,另一種是怕被搶劫、怕把食物放到壞掉、怕食物存量不夠。

有許多族群就算掌握生產技術也拒絕以農業為生。採集狩獵的生活不需要資本主義式的極大化生產,只需要滿足當天的需求就能休息睡覺。在自然資源豐富的環境裡,不需要庫存食物以備來日所需,因為整個世界都是庫存。早期的遊牧民族甚至把農業國家當成糧倉,缺糧就來劫掠。

●既然採集狩獵聽起來這麼棒,那為什麼人類還要從事農耕呢?有一說是氣候暖化使得人類改變生存策略;有一說是大型草食動物被吃光了只好耕作;有一說是人口快速成長面臨食物短缺的壓力。這三種「現象」都是事實,但能不能算作是「原因」學界尚無定論。

在此必須釐清一點。人類生活會同時使用採集、狩獵、農耕等生存策略,這並不是三選一的單選題。不同人類社會可以看見多種生存策略的比重差異,熱帶雨林採集多一些,海岸和極區則狩獵多一些。隨著氣候和生態等環境因子改變生存策略的比重是相當正常的行為。

既然農業不是一種發明,也不是一種獨佔的生存策略,那麼「什麼事件讓農業發生」、「什麼原因使得農業開始主導人類生活」都不是一個好問題。更重要的是其中轉變的過程,以及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農業耕作相當辛苦,並不那麼人見人愛。

聖經裡的亞當不聽從神的話,神的懲罰是,把亞當夏娃從伊甸園趕出去。在伊甸園裡過的是採集生活,想吃什麼就摘什麼來吃。離開伊甸園就必須汗流浹背、自力農耕才能活下去。農業是神對人的一種懲罰。

📖 聖經 創世紀3:17-19
神又對亞當說:「因為你聽從了你妻子的話,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就必因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生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要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蔬菜;你必汗流滿面,才有飯吃,直到你歸回地土,因為你是從地土取出來的;你既然是塵土,就要歸回塵土。」

🌟
其實我已經想不起來當年是如何看待這方面的歷史敘述,只能從殘存的筆記略加推敲。但說實在話,那時候的我應該沒有質疑課本的動機和能力,甚至也不會把這些東西串成一篇故事。所有的知識都只是零碎的片段。舊=火+打石、新=農業+磨石……。這樣就足夠了。一切都以準備大考為導向,這是我當時的學習方式。

🌴
素材來自《反穀》、《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原初豐裕社會〉。三者皆為2019秋季 環境社會學 選讀書籍。

📷
背景照片為東海岸某處農田,拍攝於2017暑假。

⏵繼續閱讀⏵ 關於國家的起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國50州行政區圖‧各州人口面積統計|GM地圖

2017學測心得文//評點參考書與個人讀書心得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讀書筆記|GM閱讀

[步道]大直-老地方-劍潭。串聯捷運站、眺望機場、圓山水神社遺跡

歷屆總統選舉‧得票數比較|GM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