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之人‧讀書筆記|GM閱讀
📚
《依海之人 》
──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People of the Sea: Identity and Descent among the Vezo of Madagascar
Rita Astuti 著作 1995年
郭佩宜 翻譯 2017年
左岸文化出版
💊
這是一本人類學民族誌作品,描寫居住在馬達加斯加西海岸的斐索人。Q: 誰是斐索人?或問誰可以是斐索人?是住在斐索的人?就像生活在臺灣的人說自己是臺灣人。又或者父母也是斐索人的人?如同在漢人文化裡,雙親是漢人,小孩子理所當然的也是。Ans: 兩者都不是。斐索人另有一套建立身分認同的方法。
斐索人的身分認同,既不是來自居住地點也不是根繫血緣。斐索人必須不斷做出特定的行為,才能當一個斐索人,要會游泳、吃魚、航船、造船等。而且,不是有這些能力就是斐索人,是要在「當下」做出這些行為,才能在「當下」當個斐索人。如果某個人游泳嗆到,大家會嘲笑他,而在此時此刻,這個人就不是斐索人。
📖 p153 & p154
斐索是做什麼而「是」什麼的人。他們的身分認同(斐索性)在於行動,而非存有的狀態;一個人要「踐行」才能「是」斐索。
斐索是不被過去所決定的人,只有當下的行為,才與他們「是」什麼有關。……對斐索個人來說,過去不會成為歷史,因為透過每日點滴,重新塑造了人「是」什麼。
💊
除了身分認同,這本書也描繪斐索人的喪葬儀式以及他們看待死亡的態度。斐索人把墳墓設置在離部落相當遙遠的地方,他們不願意離墳墓靠得太近。但自然環境變遷使他們被迫逐漸靠近墓區居住。儘管如此,斐索人仍會在言談中不斷強調墳墓「真的」相當遙遠,同時表達自己的勞累。
📖 p205
我在貝塔尼亞看到的每個喪禮,都提供了否認村莊與墓地實際距離很近的機會。即使實際上只有短短一段、毫不費力的步行距離,透過人們口口聲聲宣稱這段又長又累的路程經驗,它們間的距離被重新創造了。每場喪禮結束後,當我走回居住的房屋時,人群中總有人會提到,我跟大家一樣走得很累。雖然距離和疲憊程度的判斷自是因人而異,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大家眾口同聲一致認為往返於村莊與墓地間一定會漫長而疲憊。
🌟
這是一本相當精巧好讀的民族誌。讀完後對於社會時常糾結的身分認同問題滿有啟發性的思考。斐索人是時時刻刻在實踐文化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而臺灣人、臺北人、地理人呢?
另外,對人來說,距離從不是精準客觀的,而是受到文化規範影響的主觀感受。斐索人看待墓區遠近的態度清楚展示了這點。我猜想,捷運設施也相當程度重構了臺北人對距離的衡量。
🌴
這本書是2019秋季 文化人類學 選讀書籍。
📅
閱讀於 2019年10月17日~10月18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