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讀書筆記|GM閱讀



📚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修訂版)》
蘇碩斌 著作 2010年
群學出版

💊
這本書討論「臺北」變成現代都市的過程。臺北過去是原住民的居住地,17世紀之後國家政權開始。荷西、鄭氏、大清、日本、中華民國,這幾百年間,人口增加、土地開發、農工業生產規模提升,臺北好像理所當然的就從小型聚落擴張為現代都市。可是,作者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這個轉變是國家權力運作的結果。

清朝時期臺北形成三個比較熱鬧的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因為政府長期消極統治,所以前兩個市街是由貿易起家的紳商組織控制。日本殖民之後,政府用警察和各種制度直接支配地方,逐漸收編紳商組織、削弱地方力量,把依附於地方的人民轉變為依附國家的皇民。

日本政府統治臺灣後展開廣泛的人口普查和土地調查,並繪製多張地圖,統治者因此能清楚看見土地和人民,進而實質控制。控制之後就是改變。臺北隨後展開都市計畫,拆除城牆、建造大道、填平窪地。在一連串的過程中,臺北從三個市街轉變成一個都市,而這不是偶然,這是國家把「地方」轉變成統治「空間」的精準計畫。

📖 p216
地圖上的點線面都不是庶民凝聚生活意義的「地方」,而是座標系統裡無關社會文化的「空間」。透過觀看視線的變革,所有空間都被掏空意義、被看到,進而被調查、被分析、被統計,成為權力運作的客體(或對象),而殖民行政與軍事集結所在地的島都臺北,更是臺灣土地被看到、被調查、被分析、被統計、被規劃的範例。

🌟
這本書非常好看,高度推薦。讀完對於國家的統治技術有更進一步的思考。蘇碩斌是非常強的學者,他的翻譯作品《基礎社會學》是值得一讀的社會學基礎讀物,尤其是剛接觸社會學的學生。另一本合著的《終戰那一天》深刻描寫臺灣人民在殖民體制與戰爭經驗下的生命故事。

🌴
這本書是2019秋季 人與環境關係導論  選讀書籍。也是2017秋季 人文地理學通論 選讀書籍。

📅
閱讀於 2019年10月5日~10月6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國50州行政區圖‧各州人口面積統計|GM地圖

英國國會如何表決‧最詳細解析|GM政治

歷屆立委選舉結果‧蜂窩地圖|GM政治

[步道]大直-老地方-劍潭。串聯捷運站、眺望機場、圓山水神社遺跡

村里名知多少?什麼里名最常見|GM分析